近日,大興區(qū)中學語文教育研討活動在北京市亦莊實驗中學召開。來自全區(qū)39所學校的224名初中語文教師參加了活動。此次活動圍繞著語文學科核心素養(yǎng)展開,旨在促進教師整體水平的提升,推進大興區(qū)語文教師的專業(yè)化發(fā)展。
在近一個小時的參觀過程中,老師們分7個小組,在引導員的帶領下參觀了亦莊實驗中學的校區(qū)。在課堂觀摩過程中,老師們第一次近距離感受了走班制的教學模式。教室外走廊上豐富多彩的成果展示和極具個性化的宣傳設計,是老師同學們的智慧結晶。參加活動的老師們也悄悄走進每個課堂,聆聽了任課教師各具風采的課堂教學。
學科教室是十一學校的首創(chuàng),在亦中新學校的創(chuàng)建中更是得到了極致的呈現(xiàn),從創(chuàng)建這個學校開時,在設計之初,建設者們就充分考量了各學科教室的硬件配備和設計匹配。老師們參觀了初一年級的各學科教室, 深受感染。教室就是辦公室,任課教師傾心投入,學生們積極參與,教育理念的改變帶來了教育模式的變革,讓學生們在課堂上真正的自由呼吸。
觀摩了學校和學科教室,老師們走進了亦馨劇場,聆聽了三場精彩的報告。亦莊實驗中學行政項目負責人常晟老師做了《為學生素養(yǎng)提升而設計的課程資源》報告,對亦莊實驗中學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規(guī)模,以及未來的發(fā)展方向做了詳細的解讀。
亦中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的負責人、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楊宏麗老師做了 《基于核心素養(yǎng)的語文課程設計》的報告。亦莊實驗中學作為十一學校的分校,傳承了十一學校的教育理念,創(chuàng)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發(fā)展的教育,而這一切的基礎,是以“頂天立地”的課程體系做支撐?!疤臁笔菄业恼n程標準,“地”是學校自身的學情和基于學情做出的分層、分類“校本化”設計。無論十一還是亦中,教育教學質量都要既能經得起國家課程標準、應試升學的檢驗,更要培養(yǎng)一個完整的、有獨立思考能力和核心學科素養(yǎng)的人。基于此,楊老師就亦中語文學科的課程設計、具體落實方法以及未來課程的發(fā)展規(guī)劃,做了精彩的講解和分析。
年輕教師趙宇菲老師在楊老師報告之后,也做了《分層語文課程的實踐探索》的報告分享。趙老師就“分層實踐課程”從“內容上要搭建適切的腳手架”、“形式上要嘗試平面學習的立體化”、“評價上要彰顯不同生命的精彩”三個方面對分層教學做了細致的講解并輔以生動的案例。語文教學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,扎實的學科體系、科學的教案分類和落地的方法指導才能讓孩子的語文學習有章可循。這一點,趙老師作為年輕教師的代表,向我們展示了亦中年輕老師們的思想智慧和接地氣兒的教學方式。
課程是學校的產品,也是每個教師自己的產品。將國家標準課程進行校本化的改造,把簡單的課本做出不簡單的深度、寬度和厚度,需要老師們深厚的教學功底和勤勉的工作作風。這一點,亦中的老師們做到了,也將一直做下去。
最后,大興區(qū)進修學校語文資深教研員李學棟老師也對此次活動做了精彩的點評。李老師用三個關鍵詞“分享、共勉、感謝”來貫穿自己的點評內容,強調更新理念首先要更新職業(yè)理念,打破固有的想法。李老師指出,老師們要借助大興區(qū)良好的發(fā)展勢頭,為每一位孩子的發(fā)展改變自己,提升自己,而孩子的進步就是對教師教育教學最大的肯定。
傳統(tǒng)的教育體制,我們擅長的是把學生都教育成一樣的人,而亦中要用這樣一個課程形態(tài),確保學生在學校里有良好的成長生態(tài),讓每個學生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切入點,凸顯自己的特點。當學生有明確的成長方向和階梯動力,教學才會充滿活力。
“陽春布德澤,萬物生光輝”,在新的教育形式下 ,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日新月異,每一位教師都應該適應形勢,不斷學習,從整體水平上來提升自己,為學生們的發(fā)展做出應有的貢獻,這是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,也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