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4月7日下午,亦中迎來一位特殊的嘉賓,他今年已有85歲高齡,但依然精神矍鑠;他是明清史方面首屈一指的專家,同時,他也樂意讓歷史走近普通大眾。他就是被稱為《百家講壇》“開壇元勛”的閻崇年老師。作為我校“名家大師進校園”活動的主講嘉賓,閻老師本次講座的主題是“讀書與修養(yǎng)”。離開講還有半小時,劇場就已座無虛席,不少家長也興致勃勃地提前到場。
開講前,閻老師由學(xué)生代表和老師們陪同,參觀了亦中校園,了解了學(xué)校選課走班的教學(xué)形式,與校領(lǐng)導(dǎo)和師生們做了愉快的交流。
閻老師特別參觀了學(xué)校的中央圖書館和歷史教室,了解了我校圖書館的藏書情況。豐富多樣的館藏書籍和歷史教室里現(xiàn)代化的教學(xué)設(shè)備,讓閻老師回憶起了之前參訪美國學(xué)校時的經(jīng)歷。閻老師笑著說:“我們終于也有了這樣的教室和設(shè)施!”
講座開場前,閻老師還專門在我校所收藏的他的兩本著作上簽名留念,嚴謹謙和之風(fēng),讓我們深受教育和感染。
下午四點講座正式開始,閻老師先是談了下他參觀亦中的感受,接著引入正題,與大家聊起了“讀書”。閻老師說,古之學(xué)者,讀書為己(修己);今之學(xué)者,讀書為人(功名)。關(guān)于讀書,很多人都在讀書,有的讀了幾年,有的讀了十幾年,有的讀了幾十年,有的讀了一輩子,但是很少有人真正想明白為什么要讀書。很多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一個理想的大學(xué),獲得一份好工作,這并不是讀書的完整意義。閻老師給我們分享了一個例子,一個成績優(yōu)異的孩子,從初中到大學(xué),再到研究生,成績一直優(yōu)異,但卻一直在焦慮中度過,甚至經(jīng)常懷疑自己讀書的意義,這是為什么?讀書的目的不純,讀書僅僅為了獲得好成績,而沒有真正轉(zhuǎn)化為自己成長的養(yǎng)料,變成是讓自己充實快樂的能力,這樣的讀書是枯燥無效的,是不快樂的。讀書應(yīng)為修己而讀,包括修身、修心、修行。
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修身呢?閻老師講,修身一定要修煉出一個好身體,這是做一切事情的前提,同時,要在讀書中不斷訓(xùn)練自己達到“四合”的狀態(tài),即“天合、地合、人合、己合”。天合、地合、人合都屬于外界因素,不受自身掌控,而己合關(guān)乎個人,也是最重要的,能夠由書至心,讓自己與自己達到和諧狀態(tài)。
除了“四合”以外,還要有“四力”,即“智力、努力、毅力、體力?!钡谝弧爸橇Α?,一定要了解自己智力方面的特長,要考慮自己智力適合做什么,將來發(fā)展時要加以發(fā)揮;第二“努力”,聰明人很多,光有智力不行,還要靠不斷的努力;第三“毅力”,要有滴水穿石的毅力,把一件事情堅持不懈地做下去就會成功;第四“體力”,一定要有好的身體,有了好的身體才能有更大的成功。
通過讀書,要修煉自己的內(nèi)心世界,即所謂的修心。心要善,心要謙,心要硬(千錘百煉還堅勁),心還要大(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),要能“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圣繼絕學(xué),為萬世開太平”。
關(guān)于修行,閻老師建議我們未來去貴州進行游學(xué),參觀一下陽明洞。這里是思想家王陽明的福地,王陽明在這里創(chuàng)立了心學(xué)。閻老師囑咐我們要將平日所讀與平日所見、所做結(jié)合起來,達到知行合一。
通過讀書,我們能夠修身、修心和修行,那么我們究竟該如何讀書呢?閻老師講到,讀書的方法由淺至深分之為六。第一,眼讀,視覺感官漢字文化;第二,朗讀,用聲音去認知;第三,聽讀,耳朵去聆聽字音的升降變化;第四,心讀,用心去感受作者所傳遞的情感進而產(chǎn)生共鳴;第五,行讀,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,講的是與現(xiàn)實的一個銜接;第六,悟讀,讀完能夠縱觀所知,多角度去理解。六個步驟,以心讀和悟讀最為重要。
讀書與修養(yǎng),最后應(yīng)落在修養(yǎng)上。閻老師讀了那么多書,最后內(nèi)化為他一言一行的修為。記得講座剛開始,閻老師對臺下觀眾深深地一鞠躬,這是閻老師作為名家大師的修養(yǎng)。聽了閻老師的講座后,我們需要反思,我們讀書了嗎?我們?yōu)槭裁醋x書?我們的讀書化為平時的修養(yǎng)了嗎?希望聽完這場講座,同學(xué)們能放下手機,捧起書本,由書至心,由心至行,做一名真正的讀書人。